Ask Specialist

什么是布拉格方程?

文章来源:半导体全解
原文作者:红外课堂
 
本文结合数学推导和物理意义,详细介绍布拉格方程。
 
 
布拉格这个词容易让人想到周杰伦的《布拉格广场》,在这儿,布拉格指的是人名,而且是两个人的名字——布拉格父子。
 
父亲带着儿子一起做科学研究,研究数学方程还是罕见的,关键是老布拉格带着儿子还拿了个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 
1913 年布拉格父子借助X 射线成功地测出金刚石的晶体结构,并提出了“布拉格公式”,为最终建立现代晶体学打下了基础,在1915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 
当时,小布拉格年仅25岁,而老布拉格53岁。
 
那么我们先来一睹布拉格父子的容颜,W.H.Bragg和W.L.Bragg。
 
 
 
步入正题,我们来学习一下布拉格父子的学术成果。
 
初中物理我们学习过波的合成,简单理解就是两个波都在向前传输,传输过程中这两个波可能加强,也可能相互抵消衰减,加强以后的传输可以传的更远收到信号,抵消以后的波就弱化衰减收不到信号。
 
 
在深入了解后发现,在光程差A=nλ(n=0,1,2,3,…)时,也就是在波长的整数倍,波的振幅叠加,波的传输加强;
 
当光程差B=(n+1/2)λ(n=0,1,2,3,…)两个波的位相不同而相互抵消。
 
所以,我们要接收到衍射出的光,就要满足两波长的差值为整数倍。
 
回到前面讲解过的晶体结构这部分内容,晶体内部的原子是周期性排列的,将晶体视为由许多相互平行且晶面间距(d)相等的原子面组成;
 
 
在单一面上光的衍射现象是这样的:
 
 
一束平行的X射线,以θ 角照射到一原子面上,面上任意两个原子P、Q的散射波在原子面反射方向上的光程差为:
 
Δ=QR-PS=PQcosθ–PQcosθ=0。
 
Δ= nλ(波长的整数倍),说明P、Q两原子的散射波在原子面反射方向上会干涉加强,在原子面反射方向上会观察到衍射。
 
在一个原子面对X射线的衍射可以在形式上看成为原子面对入射线的反射。
 
上面图片是描述的单面原子的衍射,在晶体中,原子是多层结构排布,X-ray具有强的穿透力, 晶体的散射线来自若干层原子面,除同一层原子面的散射线互相干涉外,各原子面的散射线之间还要互相干涉。
 
下面这张图片是一束平行的X射线(波长λ)以θ角照射到晶体中晶面指数为(hkl), 晶面间距为d的各原子面上,各原子面产生反射。
 
 
任选两相邻面(A1与A2),反射线光程差Δ=ML+LN=2dsinθ,干涉一致加强的条件为Δ=nλ。
 
即:2dsinθ=nλ
 
式中:n是任意正整数,称反射级数,d为(hkl)晶面间距,上式称为布拉格方程
 
通过上面的示意图和公式,我们还能发现一些现象:
 
X射线的原子面反射和可见光的镜面反射是不同的。
 
一束可见光以任意角度投射到镜面上都可产生反射,而原子面对X射线的反射,只有当θ、λ、d之间满足布拉格方程时才能发生。因此,人们把X射线的这种反射称为选择反射
 
了解完布拉格方程,我们还来了解一些扩展的知识。
 
根据2dsinθ=nλ(布拉格方程),Sinθ≤1(数学学过),因此:
 
 
对衍射而言,n的最小值为1,产生衍射的条件为:λ≤ 2d,即,只有当电磁波的波长小于等于晶面间距的二倍时,才能产生衍射现象。
 
有了这个条件,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材料分析上常用什么X射线来研究材料了。
 
拿我们常见的食盐NaCl的面间距来看,NaCl的晶面d200= 2.81埃,那射线的波长就要小于5.62埃,1埃=0.1nm,这就是要用X射线而不是可见光或微波来分析材料的原因。
 
我们再由2dsinθ=nλ 可知,一组(hkl) 晶面随n值的不同,可能产生n个不同方向的反射线(分别称为该晶面的一级,二级…,n级反射)。
 
 
把(110)晶面的2级反射,看成为 (220)干涉面的一级衍射。(关于晶面的知识可以看之前介绍)。
 
 
有了这个不同衍射面的知识以后,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做X射线分析时,在分析图谱中有不同的尖峰出现,像下面这样:
 
 
通过X射线衍射数据,我们能获得晶体的更多数据,比如金属Fe的面间距,布拉格角等…
 
 
 
END
 
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
 
 
2024年9月19日 11:30
浏览量:0
收藏